左轉民宿
住宿資訊
優惠情報
網路相簿
鄰近景點
聯絡我們
訪客留言
交通指引
選 單
左轉民宿
住宿資訊
優惠情報
網路相簿
鄰近景點
聯絡我們
訪客留言
交通指引
澎湖縣民宿0832號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
位在澎湖西嶼濱海公路二崁草原至赤馬五孔頂之間有座壯觀的「大菓葉柱狀玄武岩」,日治時期為了交通之故,開發大菓葉、挖土造港而意外發現!海底下溶漿因為地形上升而急速冷卻收縮,形成五、六角形的特殊岩體,在海風侵蝕下,呈現現在的壯觀面貌。和澎湖其它地區的玄武岩不同,因為土質與出土時間較晚的關係,大菓葉的玄武岩色澤偏黃,大雨過後,玄武岩前方的凹地積水倒映壯觀的玄武岩,如幻似真、相當唯美。
澎湖天堂路
位於澎湖白沙鄉的後寮村東港舊碼頭,彎曲如海蛇般一路蜿蜒入海,堪稱為澎湖天堂路,原本為荒廢已久的舊碼頭,現今成為澎湖最神秘的秘密景點,保有純樸原始的氣息,但因海堤較為彎曲狹窄且濕滑,前來的遊客千萬得小心慢行,氣候不佳時切勿前來。 ※ 拍照注意安全,當個環保的好遊客,切勿留下垃圾。※
蛇頭山遊憩區
蛇頭山位於風櫃尾部突出的小半島,與北岸的金龍頭共守馬公灣,地形險要,眺望馬公港和側天島及四角嶼澎湖內灣此處絕對是最佳選擇。
馬公老街
馬公市舊稱「媽宮」,1921年改為現名,1981年12月25日升格為縣轄市,是台灣澎湖縣縣治與唯一的縣轄市,也是台灣最早的漢人聚落所在地,更是整個澎湖群島與澎湖縣的發展中心。 「馬公老街」為澎湖最熱鬧的地區,以天后宮為主要中心而發展出的商業地帶,古色古香的街道,別具特色。除了有澎湖天后宮、觀音亭、中央街、四眼井等古蹟外,各種店家齊聚於此,相當熱鬧。
海洋牧場
「海洋牧場」為澎湖地區新興的旅遊方式,以海為田、放魚為牧。意指在某一海域內,採用一整套規模化的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的管理體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將人工放流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進行有計畫有目的的海上放養魚蝦貝類的大型人工漁場。旅客們可乘船至海洋牧場,體驗釣魚、捕魚,還可品嘗美味的炭烤鮮蚵。
二崁古厝
二崁古厝位在澎湖西嶼鄉,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為陳氏家族所有的古厝,建於民國前一年,歷經兩年才完工落成,相傳建於「牛臍穴」之上,是一座融合閩南風情及二崁特色的「兩落八櫸頭」閩南式大厝,用在地的咾咕石及玄武岩作為建材,並裝飾有彩繪磁磚、石木雕刻、泥塑及交趾陶等傳統工藝藝術,莊嚴簡樸卻不失當地特色,經評定為國家三級古蹟。
西瀛虹橋
「西瀛虹橋」又有彩虹橋之稱,位於澎湖馬公市的觀音亭休憩區內。早晨是當地民眾晨泳的好去處,夜幕低垂,虹橋則會點上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彩霓虹光,繽紛的色光倒映在水面之上,七彩波光閃爍在粼粼的水面,非常浪漫,是情人們的約會聖地。 西瀛虹橋也是每年澎湖花火節的舉辦地點,在岸上欣賞夕陽餘暉灑落水面、藍天轉為謐黑後,一陣巨響,璀璨而耀眼的花火閃亮夜空,與心愛的戀人一同仰...
潘安邦紀念館(潘安邦舊居)
篤行十村建於明治36年(西元1903年),原本是「澎湖要塞司令部」與「澎湖島重砲兵大隊」的官舍群,戰後便改建為軍官眷村,是一處悠久的歷史建築,而民國七零年代著名的民歌手–潘安邦便是出生於此。 其中,潘安邦最著名的成名曲是「外婆的澎湖灣」,歌曲描寫著夕陽西下,彩霞照映著澎湖灣,潘安邦與外婆雙雙漫步在沙灘的溫馨故事,此曲傳唱多年,連中國大陸的民眾都朗朗上口。於...
張雨生故事館
「張雨生紀念館」於2009年竣工開幕,紀念館保留張雨生故居和周圍建築作為故事館整體佈展,分別依張雨生的童年生活、求學成長、步入歌壇及媒體報導等主題分為4區,蒐集陳列張雨生的成長痕跡,包含小時候成長的老照片、大學時期的獎狀、畢業證書、創作詞曲手稿以及所有張雨生發行過的錄音帶、CD等等,另外還會播放張雨生的MV供遊客懷念。
澎湖青灣仙人掌公園
「仙人掌」是澎湖島嶼的特色植物,仙人掌冰、仙人掌果汁更是來到澎湖必嚐的好滋味,那「仙人掌公園」又怎麼能錯過呢? 「青灣仙人掌公園」位於馬公市風櫃半島的青灣營區之內,佔地有十八公頃,原為日治時期廢棄的軍事營區。營區內遍佈仙人掌、玄武岩砌成的雕堡與特殊的柱狀玄武岩景觀,相當特殊,內部還規劃了「趣味冒險體驗區」、「溫室植栽展示區」、「趣味DIY」、「休閒渡假區」、「花園眺景...
夢幻沙灘(網峖沙灘)
「夢幻沙灘」位處網峖口一處峽灣內,因只有在退潮時才會顯現芳蹤,而得其名。U字型的海岸弧線,沿著北側的玄武岩群望過去,可一窺澎湖大池村的村貌,沿著南方走便能看到澎湖漁民所建置的石滬。順著木棧道登上鄰近山頭,可欣賞西嶼落霞。
吉貝嶼
吉貝嶼位在白沙島北方,是澎湖北海上最大的島嶼,面積約為3.1平方公里,東邊為地勢較高的玄武岩台地,西邊則有大片的沙灘,長七百公尺、寬兩百公尺的沙嘴地形最為著名,還曾吸引偶像劇到此取景拍攝。島嶼周圍寬廣的海域蘊藏豐富的漁獲,吉貝嶼周圍也建有大大小小約八十多座捕魚石滬,是澎湖縣總數量的七分之一,並有百餘種的鳥類及植物,擁有多元的生態資源。吉貝嶼也富有人文歷史,當地居民運用珊瑚礁砌房屋,因季節強風吹襲,...
澎湖水族館
澎湖水族館位在白沙鄉,為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的附屬水族館,館內共有海濱區、大洋區及礁岩區三個主題區域,海濱區內擁有綠蠵龜、海馬及海葵小丑魚,大洋區則有巨型龍膽石斑及鮫鯊等海洋生物,礁岩區有活珊瑚、櫻花蝦和獅子魚等可愛動物。澎湖水族館更設有特展室、禮品部及視聽室等完善設施,並提供旅遊諮詢服務。
澎湖跨海大橋
澎湖跨海大橋位於西嶼鄉,於民國59年完工通車,連接白沙、西嶼兩島的跨海大橋,橫跨吼門水道,全程長2494公尺,兩端建有半圓形拱門,為當時遠東最長的跨海大橋。初時僅規劃為單線,會車不容易,經重建拓寬成雙線,也使島間交通更便利。漫步在橋上,觀海景,聽浪濤,沐海風,放鬆身心。
澎湖國內商港馬公碼頭區(馬公港)
「澎湖國內商港馬公碼頭區(馬公港)」簡稱澎湖港,位在馬公市區南側海岸,為一開口朝西的馬蹄形天然港灣。組織架構為一港二碼頭區,包括馬公碼頭區及位於湖西鄉的龍門尖山碼頭區。港區遮蔽良好,風浪平緩,是澎湖群島對外海運的主要門戶,也是民生物資的主要輸入港口。
風櫃洞
風櫃洞位在風櫃半島的尾端,是個非常古老的漁村,因侯孝賢的電影「風櫃來的人」一片聲名大噪。 沿海盡是發達的柱狀節理玄武岩,由於海浪長年的沖擊,形成了狹長的海蝕溝及海蝕洞,另外風櫃浪濤聲、水柱噴潮、海水抽吸聲等形成了三大奇觀。 附近的靈德溫王殿非常靈驗,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溫王殿最特別的地方是蓋了一間房子擺設木造機動的王船,長度有十幾公尺,平日主船都停在裡面,只有在全村祭拜時,才會偶爾下海...
青灣情人海灘
「青灣情人海灘」位於「仙人掌公園」附近,長約50公尺的白色小沙灘由珊瑚遺體、貝殼碎片、砂及石英砂堆積而成,砂礫中點綴著閃閃發亮的七彩玻璃碎片,受到海浪長期沖刷的玻璃碎片,與石頭跟珊瑚石互相磨礪,將原有的尖銳磨平了,成為一顆顆七彩的玻璃石,在光線照射下,讓沙灘增添了各式各樣的顏色,因此又稱作為「彩色貝殼沙灘」。因為常有情侶在這裡尋找彩色玻璃石,祈求永結同心,故此沙灘又稱之為「情人玻璃海」。 &...
馬公摸乳巷
「摸乳巷」位於馬公中央街,是澎湖開發最早的市街,清朝乾隆三十三年時,就有相當多之商店林立,直至光復年後,馬公市仍以中央街為主要商業中心。而後隨著歲月之流逝逐步凋零沒落,民國七十三年政府將中央老街列入「古蹟保存特定區」。 因早期澎湖的民房建得十分擠迫,屋與屋之間寬兩尺左右的窄巷很多,每逢相遇必側身。婦女路經此巷,都會以雙手護胸而行而得其名。
蒔裡沙灘
蒔裡沙灘是澎湖本島天然條件最好的沙灘,並有風積形成的砂丘景觀,海域相當平緩,藍藍的海水,其長約一公里餘。在佈滿珊瑚和貝殼的沙灘上,是享受日光浴的最佳場所。
觀音亭休閒園區
觀音亭建於康熙35(西元1696年),位於澎湖灣畔,供奉南海觀世音菩薩。因中法戰爭(1884年)曾遭破壞,在光緒17(1891)年改建,為國家三級古蹟。 觀音亭旁有以歐式城堡為造型的澎湖青年活動中心,以澎湖所產的咾咕石和玄武岩為建才,造型頗為特色。附近人潮不斷的海水浴場,也是眺望西嶼落霞的好地點。
四眼井
位於馬公鎮中央街北端的「四眼井」,確切的開鑿時間已不可考,其井深約5.6呎,直徑約2公尺,逢旱仍不乏水,因水質清涼而成為古人之飲用水。為第三級古蹟。因附近居民逐漸增加,為維護安全而以石板鋪蓋,上鑿四個井口,據傳中央街舊名「大井街」,是因四眼井而得名。
澎湖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建於明萬曆20年,位於澎湖馬公市中央里,是全台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而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廟體出自唐山名匠之手,此廟不只供奉媽祖,並擁有台灣最早的碑跡-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另外還有清乾隆皇帝御賜所題「與天同功」的金匾。陳列於二樓清風閣文物館中,皆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桶盤嶼
桶盤嶼位於馬公市,是典型玄武岩方山的地貌,四周都是柱狀且有排理整齊的玄武岩環繞,其秀麗的石景,擁有黃石公園的美譽,可沿著環島水泥步道瀏覽此處美景。 桶盤西南海岸海蝕平台上,有玄武岩熔漿湧出而成的同心圓孔洞即人稱的「蓮花台」。俗稱「貓公石」的蜂巢狀玄武岩也替景觀增色不少。碼頭附近的福海宮,是所有澎湖離島中香火最盛的廟宇,主要供奉溫府王爺。另外,附近海底有一大片珊瑚林,是潛水的天堂。
澎澎灘
「澎澎灘」為無人島嶼,位於澎湖縣白沙鄉、鳥嶼和員貝嶼之間,為兩座大小不一的新生珊瑚礁島所組成,於西元1995年才浮出海面的珊瑚礁島,因面積不大而以灘為名,從遠處觀看如同躺在大海中央一條白色大鯰魚,全灘完由潔白的珊瑚碎屑、貝殼、有孔蟲以及石英等構成堆積而成,而且在尾端沙灘會隨著潮汐而移動,又有『活龍島』之稱。島上被旅遊業者規劃為水上活動區域,可從事水上摩托車、香蕉船等活動,更可欣賞到長期留鳥和候鳥的...
牛心山
牛心山位在西嶼鄉內垵村,孤獨的立在海灣旁,是眺望四周景觀,漁港、內海、大倉嶼的最佳地點,其獨特的造型吸引許多遊客。 山峰下全被銀合歡環繞住,只有峰頂的玄武岩柱探出頭,此處寸草不生,讓整座小山丘外型成黃、綠兩種不同的顏色,在藍天襯托下格外強眼,讓人不得不注意它。
鯨魚洞
鯨魚洞位在西嶼鄉漁翁島,柱狀節理的玄武岩海崖,受海蝕作用而形成巨大海蝕洞,就像擱淺海灘的鯨魚,在洞中,可以聽海濤怒吼。 鯨魚洞東南方台地上有石英砂形成的「滿地金砂」奇觀,還有在台灣難得一見,由於植被稀疏而導致水土流失的半乾燥地形,形成有趣的景象。小門嶼地扼白少與西嶼間的吼門水道,有吼門之珠稱號,俗稱跨海小橋的小門橋與西嶼相接,為典型的玄武岩方山型小島,若再加以匯聚澎湖諸多人文特色,則可說是澎...
林投金沙灘(黃金沙灘)
位於湖西鄉的林投金沙灘坐落於林投公園,是鮮少人知的沙灘之一,和隘門沙灘緊密相連。從隘門沙灘隨著海岸線由左望去,尾端便是林投金沙灘,沙質相較隘門沙灘的沙子顯得略粗,但因休養生息近20年,少了遊客的足跡和破壞,保留了乾淨、原始的自然景致,乾淨、綿密的金黃色沙灘亮眼程度完全不輸給其他知名沙灘!
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位於馬公市菜園里1-17號,除馬公、鎖港、通樑等三處都市計劃區外,其餘的土地皆屬於本風景區範圍;澎湖縣轄20公尺內的海域皆為該海域範圍,面積合計約為85,603公頃。 另外澎湖遊客服務中心內,還提供觀光簡介、旅遊諮詢、影片播放、盥洗及無線上網的服務。
吉貝海上樂園
吉貝海上樂園位在吉貝嶼的吉貝沙灘上,長約兩公里的貝殼沙灘建有色彩鮮艷的小木屋及海上活動店家,提供香蕉船、水上摩托車及拖曳傘等活動項目,還有餐廳和住宿空間,夏季時有許多遊客選擇在此下榻。吉貝沙灘的美景宜人,蔚藍的天空及閃亮的細沙令人著迷,夕陽西下橘黃色澤壟罩大地,在此漫步格外的浪漫。
雞善嶼
雞善嶼位在澎湖縣的東海,共有大小兩座島嶼,是為玄武岩自然保留區,有著「東海黃山」的美稱,冬季時盛產居民口中的「黑金」紫菜。大雞善嶼擁有發達的柱狀玄武岩景觀,以及海蝕溝、海蝕洞、淺水沙灘地形,小雞善嶼則是六角形節理明顯的陡峭玄武岩,每年皆有約一、兩千隻的紅燕鷗在此棲息繁殖,是愛好賞鳥人士觀察紅燕鷗的絕佳地點。
中屯風車
從澎湖馬公市出發,往跨海大橋方向的203縣道約十五分鐘的路程,過中正橋後右手邊即可看到八支雪白的巨大風車,迎風旋轉的風車供應了澎湖總電量的12%,為台灣第二座風力發電廠,澎湖第三代的風力發電機。 澎湖最早的風力發電設備設置在後寮村及七美村的東邊山地,但是因為設計瑕疵而無法運轉,直到採取德國製造的風車設備,克服了澎湖冬夏兩季不同風向的困難後,才正式開始參與發電這項工程。...
澎湖馬公眷村保留村(篤行十村)
「澎湖馬公眷村保留村」為西元1907年日本馬公重砲兵大隊進駐後興建的官舍,是全國興建年代最早的眷村,位於順城門旁的金龍頭眷村,範圍包含了潘安邦故居、張雨生的家和篤行十村眷村保留村,昔日有『將校眷村』之稱,村內以中正堂為主要的休閒場所。 2006年眷村居民完成搬遷後,由文化局代管計畫建立一個眷村文化園區,保存這個眷村特有的人文風情與周遭的自然景觀,眷村建築融合歐美風...
隘門沙灘
隘門沙灘位在澎湖縣湖西鄉,早年因盜採砂石將沙灘變成裸露的岩石,然而當地的李天育老村長每天撿拾垃圾、自製攔沙網,並親自挑回一簍簍的貝殼砂,將隘門沙灘恢復成為以往的風貌。隘門沙灘是一處由珊瑚、貝殼及白沙所組成的沙灘,並設有木造休息區、盥洗室及遊憩區等設施,是現今澎湖著名的沙灘景點。
澎湖開拓館
澎湖開拓館早期為縣長公館官邸之用,竣工於民國二十四年,總面積為六百零五坪,室內面積約為九十七坪,是一座融合了東西方特色的建築,包括歐風八角窗、木質大門、日式屋頂及貓江石矮牆等形式,戶外更植有百年古榕及大葉欖仁等草木。民國八十八年在文建會的同意下設置成為「澎湖開拓館」,設有「開拓序曲」、「勇闖黑水溝」、「烽火澎湖」、「西瀛風貌」及「移民路迢迢」等主題區域,展示澎湖移民艱辛開墾的文化史料,讓這段歷史不...
虎井嶼
虎井嶼和桶盤嶼相似,有柱狀節理玄武岩景觀,因為崖下海水清澈,素有「虎井澄淵」之名。 傳說十七世紀荷蘭人曾在島上建蓋城堡,卻因戰火而沉入海底,近幾年來有學者前往勘察也未有重大發現,讓三百年來的「虎井沉城」仍是個不解的謎團。
青螺沙嘴濕地
青螺沙嘴濕地位在湖西鄉虎頭山的西北岸,是長度約150公尺的鉤狀沙嘴地形,為澎湖較為罕見的海積地形。青螺沙嘴濕地在村廟真武殿前方的濕地上種植大片的紅樹林,春、秋季節豐富的濕地生態經常吸引水鳥前來覓食,是澎湖境內面積最大的紅樹林保育區,居民也常在退潮時到此撿拾螺貝。
山水沙灘
「豬母落水」為山水的古稱。其地名由來有一種說法是:有一隻母豬被大章魚從沙灘抓下海,所以稱「豬母落水」。日治時期稱為「豬母水」,光復後改為「山水」。 豬母水岸是指山水南岸從東邊山水漁港一帶的觀音山,到西邊的豬母水山都是豬母水岸的範圍。岸邊沙灘潔白、海水清澈,是遊客玩水的好地方。
外垵漁港
外垵漁港位在澎湖縣西嶼鄉內,為一座小漁港,是澎湖縣漁業最為興盛的地方,也由於漁業興旺當地居民便將多數資產投資於房舍興建上,因此由三仙塔眺望漁港會呈現出如希臘、地中海般的異國風情。 外垵漁港遠處的山坡上有著庇佑每個出海男丁的「三仙塔」,相傳早期男人出海經常發生船難,而且村內男性壽命遠比女性短,當地居民認為是聚落東面山頭的山脈向南延伸較短的緣故,才會令男性短命,因此興建三座石塔以東西走向,形...
奎壁山遊憩區
奎壁山遊憩區位在湖西鄉的海邊,是一座陸連島,山頂上的日出及日落景色相當迷人,「奎璧連輝」是為澎湖八景之一。奎壁山與赤嶼島間有一條約五百公尺的海底通道,是由卵石及沙子所組成,遊客可在退潮時前往觀察兩側潮間帶豐富的海洋生態,適合進行踏浪、拾貝及採珠螺等活動。遊客在前往海底通道前,必須先行查詢漲退潮時間,以免受困在赤嶼島。
順承門
位於馬公市金龍路上,媽宮城建於光緒12年,是清朝最後一座防禦性城池,別名為澎湖城、光緒城。為國家二級古蹟,於民國75年修成現在的模樣。 媽宮城共有6座城門,因年代久遠,除順承門外,其餘都已坍塌,只剩這個拱門供人回憶昔日風光。上有礁樓,下為拱形城門設計,順著樓梯而上的景觀吸引了許多觀光客,在此能將馬公港的美景盡收眼底,當夕陽西下,古意盎然的景色更是讓人大飽眼福,城牆內尚有些留存的古蹟遺址能讓遊...
鳥嶼
鳥嶼位在白沙島的東北方,總面積約為26.5公頃,海岸線長2.5公里,島上居民以漁業做為主要經濟活動,聚落多建在漁港周圍。鳥嶼東方有著排列有序的壯觀玄武岩,從崖下的海蝕洞還可觀賞到放射狀的玄武岩柱,北方的玄武岩則呈現洋蔥狀,退潮時並與南面掛嶼相連,形成「海枯」的奇特景致,目前已被列為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文化局海洋資源館
澎湖海洋資源館位於馬公市中華路230號,為澎湖縣文化局所附設的,有A館和B館,提供遊客參觀。 A館展示:海洋文化史、海底生物演化史、澎湖的珊瑚、岩石礦物、澎湖群島的地質地形、澎湖潮間帶生物等海洋資料的展示及影片欣賞等。 B館展示:傳統漁具、海洋牧場、漁村生活實景、漁船的演進、未來海底世界、澎湖的漁業種類、澎湖經濟性水產生物、澎湖海域經濟性水產生物資源分佈與漁撈方法、海底景觀等。
南海遊客服務中心
南海遊客服務中心位於馬公市,提供旅遊諮詢解說、遊艇服務、候船室、販賣部、咖啡廣場、行李室、盥洗室。
西嶼西臺
西嶼西台位於西嶼鄉外垵村東方,光緒13(西元1887年)年所建的海防砲台遺址,是澎湖現存最完整的古砲台也是規模最浩大的一座。已列為一級古蹟。 西台古堡砲台的入口有雙重拱門,前門上方鑲嵌著李鴻章親題的「西嶼西台」石額,砲台內部,分布著許多的拱頂、隧道四通八達,而兩旁磚砌而成的房間是官兵起居的場所。一有任何戰況發生,官兵也能在隧道內互相通知、連繫。三面懸崖峭壁,堡內通風且採光良好,登上拱形通道,...
萬軍井
相傳施琅在清康熙21年(西元1682年)率艦攻打澎湖,船隊在海上遇颶風被打散,多數的船艦平安回到福建平海澳,少數軍隊抵達澎湖,發現該處有座天妃宮,廟左側有一口井,荒廢沒有治理,因為大軍飲用水不足,施琅便派人整治,果然湧出泉水可供軍隊飲用,因而命為「師泉井」或「萬軍井」。
塔公塔婆
塔公塔婆位於西嶼內垵村,因地勢低漥,北東南方被坡地環繞,西方又面向海洋形成破缺的景象,而內垵北港向西距離一海浬海的暗礁又與北陸地構成的水溝形成似箭狀般,直射內垵,因居民常遭受災難,所以興建塔公、塔婆來鎮壓,以保護聚住居民的生命安全。 塔公寬、高各約11公尺。城牆長150公尺、寬1公尺、高2公尺;塔婆寬約4公尺、高約6公尺,兩塔皆為實心圓形錐狀,以海邊黑石堆砌而成。
內垵遊憩區
內垵遊憩區位於西嶼鄉,又位在內垵村落之後,因而稱為後灣。後灣也俗稱白沙灘,因為沿岸除玄武岩景觀外,還有一片大沙灘,其沙細且白,地勢又平坦,是兩村居民平日嬉水的場所。 木棧道可濱海是依地形變化所建造的,在這裡可眺望北端的鱟仔尾岬角,此岬角附近的海洋牧場與海鱺養殖區,豐富的景象十分有趣。
赤崁珊瑚貝殼沙灘
出發到吉貝必經的遊客中心旁,也有一片美麗的沙灘─「赤崁珊瑚貝殼沙灘」,這裡是北海吉貝的主要船隻出入港口,常可見小艇出入,沙灘上卻罕見人跡。後來由任賢齊自編自導的電影「落跑吧!愛情」拍攝場景設立於此,更在一旁搭建起小木屋及木棧道,後來交由澎管處接手經營,成為不少遊客特地慕名而來的新興景點。
通樑古榕
通樑古榕位在白沙島西邊的保安宮前,鄰近跨海大橋,至今已有三百年的樹齡歷史,約有九十多條的榕樹氣根,樹蔭更廣達六千六百公尺的範圍,當地民眾稱之為神木,樹下設置有石桌椅供民眾休憩乘涼,一旁也有多家商店販售當地特產。通樑古榕的遊來有兩種說法,一是有艘貿易船沉船後,有一顆小榕樹苗漂至岸邊,居民即撿回並種植於此,另一個說法則是貿易船載運盆栽到此地,進而栽種。
鎖港南北石塔
鎖港石塔位於馬公市舊聚落北方,於民國51年重新修建,把原為黑石建造改為黑石水泥材料。原為七層疊形石敢當,重建後改為九層,成為全澎湖最高的石塔,約14公尺高。 由南塔及北塔二者所組成,近三層樓高,是以九層階梯狀的黑石疊砌成的圓錐形塔,是澎湖石塔裡外形最沒特色者之一。石塔處原有一高起的小丘,原為社里的靠山,但因強勁的東北季風而漸漸消失,於是出現了一句諺語「鎖管港了一個山,豬母水了一個灣」,說明著...